值得关注的药品常识——儿童用药篇

发布日期:2022-05-27 10:41 来源: 分享到:



1.咳嗽患儿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吗?何时用?怎么用?

答:急性咳嗽(咳嗽持续时间<2周)患儿不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因为急性咳嗽大多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抗菌药物并没有治疗作用,且上呼吸道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不用药也可自行好转。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缓解咳嗽,反而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诱导细菌耐药、掩盖症状导致咳嗽时间更长等,因此抗菌药物不能常规使用。 当医师判断急性咳嗽患儿需使用抗菌药物时,可选用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一般服用5~7天。当儿童对青霉素过敏或药物无法获得时,可考虑选用口服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 当孩子急性咳嗽老不好,或出现发热、咳脓痰、流脓涕、查血常规有炎症指标水平升高等,医师可能会判断孩子有细菌感染,此时就需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慢性湿性咳嗽患儿,可选用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至少2周(阿莫西林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2克)。


2.急性咳嗽患儿需要使用祛痰药吗?

答:急性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祛痰药。儿科常见祛痰药包括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对咳嗽的疗效并不肯定,很多时候和安慰剂效果并无差异,因此不需一出现咳嗽就积极使用祛痰药,尤其是以干咳为主的患儿;在医师诊断后,若孩子痰多、难以咳出、影响生活和学习时,可酌情使用。


3.咳嗽患儿需要使用抗组胺药吗?

答:急性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抗组胺药。若孩子咳嗽是由过敏性鼻炎导致,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若孩子咳嗽是由其他鼻部疾病导致,对于≥6岁儿童,急性咳嗽期可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 抗组胺药属于抗过敏药的一类。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酮替芬、赛庚啶等,有一定减少分泌物、减轻咳嗽的作用,但也易出现嗜睡、乏力的不良反应;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安全性更高,但无止咳作用。减充血剂常见的是麻黄碱,可快速地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鼻腔黏膜水肿,从而减轻鼻塞,但应注意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


4.哪些情况可以使用支气管舒张剂?

答:急性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当医师怀疑孩子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可检测气道的一氧化氮水平)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并根据疗效协助诊断。 常见支气管舒张剂包括沙丁胺醇、丙卡特罗、特布他林等。支气管舒张剂可改善大部分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咳嗽症状。若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孩子咳嗽有明显缓解,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5.咳嗽患儿需要使用镇咳药吗?

答: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镇咳药。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生理反射,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当孩子咳嗽时,家长及医师需积极寻找咳嗽背后的病因,而不是盲目“镇咳”。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仅作为一种对症治疗手段,并非咳嗽的根本治疗,且可能伴随不良反应。仅在咳嗽剧烈,影响孩子日常生活时,经医师评估后可酌情使用


6.孩子发烧怎么办?

答: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使用注意如下:

对乙酰氨基酚: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不良反应少;如果大剂量长期使用,有可能发生肝毒性反应。最小适用年龄为3个月,1岁以下幼儿用药时应遵医嘱。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

布洛芬:不良反应少,治疗儿童高热有效、持续时间长。最小适用年龄为6个月,6个月以下用药时应遵医嘱。间隔6小时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


7.孩子止泻及胃肠道调理应用什么药?

答:适用于儿童止泻及胃肠道调理的药物主要是以下几种:

蒙脱石散:“物理”止泻,可以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可有效止泻,但使用过量会引起便秘。

口服补液盐:可用于因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症状。

益生菌:对调理肠道菌群紊乱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不仅可以治疗腹泻,还可以缓解便秘。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


8.孩子便秘怎么处理?

答:便秘可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

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是孩子便秘时临时救急的好帮手。

乳果糖:温和的泻剂,不良反应少,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腹泻。

孩子便秘一般是暂时性的,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节,西梅汁、苹果汁、梨汁等食物中含有缓解便秘的成分,可有效改善便秘。


9.儿童常备的外用药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

炉甘石洗剂:涂于瘙痒部位,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创可贴、碘伏:孩子有皮肤外伤时,可以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可常备防水、杀菌等种类的创可贴,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创可贴使用。


10.“小儿XXX”的药品都适合孩子吗?

答:不是,例如“小儿氨酚烷胺颗粒”,1岁以内婴儿禁用;“小儿伪麻美芬滴剂”,2岁以下儿童禁用,4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应结合儿童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慎重选择药品。使用前家长应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中国药闻、健康中国、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改/删除。




  • 版权所有:海南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服务中心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大道53号
  •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