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与毒,往往只有剂量的差别。”部分有依赖性潜力的药品具有药品和毒品的双重属性,使用得当,发挥它的药理作用就是“药”,可以治病救人;非医疗目的过度使用、不合理地滥用就是“毒”,滥用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物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形成瘾癖,更会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甚至极大可能成为众人嗤之以鼻的毒品。现在给大家普及一下药物滥用相关知识,希望能以此促进更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
1.药品与毒品有什么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一类国家规定管制、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当非法的用于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性(瘾癖)的药品,称为药物滥用(吸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对毒品的定义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目的不同
合理用于医疗目的、用以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就是药品;反之,滥用的就是毒品。麻醉性镇痛剂与部分精神药品就属此情况,如吗啡针剂、罂粟壳、大麻、芬太尼、美沙酮、复方可待因止咳水等。
(2)价值不同
药品是出于医疗的需要,具有医疗价值;而毒品本身不具有药用价值,不是出于医疗目的而生产或使用。如海洛因、大麻、冰毒及摇头丸等,它们在临床上不具有任何药用价值,仅有毒品单一的属性。
(3)性质不同
受管制的药品具有双重性质,违反法律规定生产、制造、运输、销售、使用的药品为毒品,法律规定范围之内合法生产、制造、运输、销售、使用的就是药品。
2.药物滥用有什么特征?
(1)目的:为了追求快感或避免不愉快的感觉而非医疗目的使用;
(2)品种: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
(3)用法:反复、大量地自身使用;
(4)特性:易成瘾,产生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5)危害:身体及心理受到明显伤害,并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3.哪些医疗用药品有可能被滥用?
实际上可能被滥用并具备一定程度成瘾性(即依赖性)的药品种类繁多,普遍存在于医疗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根据管制级别,可以将有依赖性的医疗用药品分为三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非列管药品。
(1)麻醉药品
①医疗用药品:依托咪酯、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
②违禁物质: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
(2)精神药品
①医疗用药品:巴比妥、苯巴比妥、三唑仑、曲马多、地西泮(安定)、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如奥亭)等;
②违禁物质:甲基苯丙胺(冰毒)、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摇头丸)等。
主要包括处方药:复方甘草片、复方地芬诺酯片、氨酚羟考酮片等,以及非处方药:去痛片、布洛芬、阿司匹林、右美沙芬等,以上药品若不合理使用,滥用后也会成瘾。
4.为什么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高危人群?
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其中提到,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滥用药物现象,且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为什么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高危人群呢?
青少年时期特殊心理特点:
(1)叛逆,喜欢冒险,好奇心强;
(2)情绪不稳定,遇事容易走极端;
(3)意志力较弱,禁不住诱惑;
(4)追求时尚潮流,爱炫耀;
(5)具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同伴的影响。
5.如何帮助青少年远离毒品和药物滥用?
预防青少年滥用药物,要通过学生、家长及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
(1)加强药物滥用预防知识学习;
(2)对滥用物质、不明物质有警觉戒备意识,坚决采取拒绝的态度,决不轻易尝试第一口;
(3)谨慎交友,遇到困难或有心理压力时,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4)服药遵医嘱,按药品说明书使用,不长期用药、擅自加大剂量用药。
家长:
(1)家长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了解预防药物滥用相关知识,合理用药;
(3)教育孩子如何交友,不接受陌生人的物品;
(4)发现孩子性格和行为有异常表现时,要警惕和重视。
学校:
(1)加强预防药物滥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滥用药物危害的认识;
(2)引导学生排解压力,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现学生行为举止异常,应及时谈心交流了解情况;
(4)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提供良好的教育、建立健康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帮助青少年远离毒品和药物滥用,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