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省药物警戒中心科普宣传

“中药知多少”科普系列(二)—黄芩

来源:发布时间:2024-09-28 09:05

  黄芩作为一很重要的中药材,长期以来因其广泛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其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如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等地,干燥根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未经专业中医师指导,绝不能随便乱用

黄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苷汉黄芩素最为人们熟知。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芩抗炎、抗氧化、抗病毒以及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黄芩的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证实了一些潜在的药理作用。下面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芩。

黄芩干燥根


一、性味归经

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归肺经、胆、脾、大肠、小肠经,可用于降低机体内的热气。


二、功效与主治

1.清热燥湿:善于清上焦呼吸系统等火热症状,治疗痰热咳嗽、肺炎、支气管炎症以及湿热引起失眠或者腹泻。

2.泻火解毒:清实热,泻肺火,可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3.止血安胎:治血热胎动不安。

4.抗菌抗病毒:黄芩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5.抗过敏抗炎: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6.保肝:黄芩中的黄芩素是一种很好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肝炎。此外,黄芩素、黄芩苷还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含量,具有一定的保肝护肝降脂作用。

黄芩苷分子式


三、配伍应用

1.黄芩配半夏

黄芩苦寒清热降火,半夏辛能散结,性祛湿,和胃止呕。两药合用,辛开苦降,清热和胃而通阴阳,能治痰热互结之咳嗽痰黄稠且多者,又能温胆,因心惊胆怯,由于痰聚经络,胆气不升,以此清热豁痰,胆气自平。治疗少阳证,痰热互结,咳嗽痰黄,呕恶脘痞,惊悸不寐。

  1. 黄芩配黄连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痢。黄芩苦寒,善于清肺、大肠火热;黄连苦寒,善于泻心火,除湿散郁。二药配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效果益彰。治疗上、中二焦热盛所致之目赤肿痛、齿龈肿胀、牙齿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热性病高热,烦躁不安等症;痈肿疔疮,湿热下利等诸症。

  1. 黄芩配防风

黄芩味苦性寒,善清肝经实热;防风味辛性温,善疏肝经之风。二药配伍,使肝经风热俱消,复其肝脏藏血之职,则无出血之患。治疗肝经风热,以致血崩、便血及尿血、血淋。

4.黄芩配升麻

积热在肠,多致泻利,日久必有脱肛之患。重用黄芩,清热止利,除其病本。少用升麻升举清阳,收敛脱肛,兼治其标,黄芩与升麻比例可为61

5.黄芩配栀子

栀子善清三焦火热,祛湿解毒,炒焦人血分,清血分郁热又能止血。黄芩偏于清泻上、中二焦之火热,酒炒后偏于清泻肺火,治上焦湿热。二药合用,能清三焦肺热,止血热妄行。治疗火热表里俱盛,烦躁,衄血,疮疡;湿热黄疸。


四、用法与用量

本品一般煎汤内服,用量为3-10g,具体应遵医嘱用药。


五、副作用与禁忌

然而任何药物都伴随一定的副作用,黄芩也不例外。

1.导致脾胃虚寒

黄芩味苦、性寒,长期大量服用容易损伤脾胃,引起脾胃虚寒,使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大便稀溏等临床表现,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黄芩。

2.引起皮肤过敏

如果本身对黄芩过敏,吃了之后容易引起皮肤敏感,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水泡样药疹等临床表现,过敏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3.引起药物中毒反应

如果长期大量的服用黄芩,有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反应,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临床表现。

4.神经系统反应

部分人群服用后可引起神经兴奋症状,如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表现。

因此,在享受黄芩带来的健康益处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用药安全,遵循医嘱,合理使用。




主办: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承办单位:海南省药物警戒中心

电话:0898—66833811 传真:0898-66833823 电子邮箱:hnadr@hainan.gov.cn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大道53号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